
春秋时期,有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越国和吴国之间。当时,越国遭遇了大饥荒,越王勾践无奈之下只得向吴国借粮过渡难关。吴王夫差非常仗义,没有乘人之危,而是慷慨地帮助了越国,提供了粮食救急,帮越国度过了危机。
一年后,越国慢慢恢复过来。越王勾践依旧怀有对吴国的深仇大恨,然而,他表面上依旧忠诚地“服侍”吴王。经过谋士的建议,勾践开始策划一场“神操作”:他命人挑选一些颗粒饱满的粮食,将这些粮食蒸煮后晒干,再将它们作为“优质种子”送还给吴国,并建议吴王把这些粮食作为种子使用,必定能带来更丰收的成果。
吴王夫差对勾践的“忠诚”深感欣慰,于是便下令全国推广这些粮种,满心期待着来年大丰收。结果,吴国的农业却一无所获,粮食颗粒无收,甚至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。与此同时,越国趁机出兵攻打吴国,最终成功击败了吴国,取得了胜利。
展开剩余70%虽然这个故事流传很广,但其中的细节却值得推敲。首先,吴国和越国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,水稻的生长周期较短,产量也高,且能够种植两季。相比之下,小麦的生长周期较长,一年只收获一季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吴国借给越国的粮食,很可能是稻谷,因为稻谷不容易腐烂,能够保存较长时间,而小麦则容易生虫。
但是,这个故事中的“煮粮计”显然并不现实。从农业的角度来说,粮食的生长周期无论是稻谷还是小麦,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,如果种子发芽不好,农民完全可以在发现问题后重新补种,何况古代农民有着丰富的经验,肯定不会错过这种机会。再者,借粮数量是相当庞大的,怎么可能仅通过蒸煮和晒干就不受损呢?蒸过的粮食失去了水分,反而会比原来的粮食更干瘪,质地也变得更硬,根本不可能用来播种。
此外,历史上并没有证据表明勾践真做过这种“煮粮计”。这段历史在《吴越春秋》中有记载,但这段文字的描述也和我们常听到的版本有所不同。根据《吴越春秋》记载,越王勾践将精挑细选的“粟”蒸煮后送给吴王,然而这些粟种并未发芽,导致吴国民众大饥荒。这个“煮粮计”的逻辑有问题,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,吴国很可能早就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。而且,越国和吴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早已注定了这两国迟早要发生冲突,越国不可能冒险采取这种手段。
因此,这个看似精妙的“煮粮计”其实充满了漏洞,不可能在现实中实施。事实上,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,潜心修养,积蓄力量,不可能轻易做出如此高风险的举动。吴王夫差也不是一个容易受骗的愚蠢人物,他不会轻易相信这些“优质种子”的承诺。
综上所述,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合理之处,它不过是后人为了夸大勾践的智慧所附加的“传奇”。历史中的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,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,不可能像传说中那样轻率地做出如此愚蠢的决策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