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谏逐客书》这段文字中,李斯提到张仪的卓越贡献,详细列出了张仪为秦国带来的地理和战略优势,但最为关键的,还是开头那四个字:“张仪之计”。这个“计”,便是张仪所推行的“连横”策略。
张仪来自魏国,他的出身并不显赫,虽然《史记》中没有详细描述他的家庭背景,但可以推测,他的家庭条件不差。张仪早年拜鬼谷子为师,学习纵横之术,与苏秦是同门师兄弟。鬼谷子,像是战国时期的“隐士”,培养了许多人才,孙膑、庞涓、张仪、苏秦等都曾在他门下深造。张仪能够有机会脱产学习,也说明他的家庭并非贫困。尽管如此,张仪并不是贵族出身,他的一生并非顺风顺水。比如他曾因贫困被楚国人误认为偷窃玉佩,被打得一塌糊涂,证明他并不来自显赫的家族。
展开剩余76%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,特别擅长运用合纵和连横两种战略。合纵指的是六国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,而连横则是利用弱国依附强国的策略,张仪主导的正是连横。秦国通过连横把其他国家一一分化,使得自己能以一国之力挑战六国联合。
张仪之所以能成功施行连横策略,得益于他恰逢其时。当商鞅的改革奠定了秦国的强大基础后,秦国国力逐渐强盛,而张仪的“连横”之策也正好得以发挥作用。秦国已经足够强大,不仅能保卫自己,还能通过外交手段让其他国家屈服。张仪巧妙地通过外交活动,使得六国分裂,避免了他们的联合抵抗,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张仪最著名的外交战役是在魏国和楚国的游说。魏国是张仪连横策略的关键点之一,通过打破魏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,秦国得以占据战略优势。而楚国则是张仪的另一个挑战。在张仪的巧言令色下,楚国的楚怀王最终被说服,认为如果解除与齐国的盟约,秦国便会将商於六百里之地赠送给楚国。这块土地对于楚国至关重要,它不仅是战略要地,而且可以改变楚国的防御格局。张仪的策略本意是利用楚怀王的贪欲,让楚国与齐国的联盟破裂,从而使秦国获得更大的空间。
然而,张仪在后续行动中却玩弄了极大的欺骗。楚怀王被张仪说服后,急于解除与齐国的盟约,却并未收到张仪承诺的土地,反而仅得到了商於六里之地。楚怀王怒不可遏,发动了对秦国的战争,但最终因战败,楚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。这场失败也标志着楚国的衰落,秦国在经过这番操作后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张仪的策略虽然短期内为秦国带来了胜利,但却也为秦国带来了不小的声誉损失。从此,六国人民对秦国的看法变得更加负面,认为秦国不仅强大,而且充满了狡诈和背信弃义的行为。这种形象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秦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,但也为秦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张仪的成功,离不开秦国的强大,但他的手段也极其险恶。他的策略虽然赢得了短期的胜利,却让秦国在道德上失去了许多民心。这种缺乏诚信的行为,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定会成为秦国覆灭的隐患。
最终,张仪的名声如双刃剑,既有赞誉,也有诟病。在外交斗争中,他无疑是最顶尖的高手,但在道德和信义的考量上,张仪则被历史所批判。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历史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