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你真的以为在秦朝,只要杀个几个人就能升官,像升级一样简单,那你就太天真了。秦朝实行的军功奖励制度,二十等爵可没你想的那么轻松。
举个例子,战神白起是秦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,打了30多年的仗,攻占了70多座城池,斩杀敌人上百万,可以说他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但即便如此,他的最高爵位也只是“大良造”——16级,并没有升满级。
再说商鞅,他是秦国的改革者,推行了变法,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持。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军事和政治基础,但他的最终爵位和白起一样,也只是“大良造”,16级。
因此,你觉得仅凭杀几个甲士就能晋升为“左庶长”或“大良造”吗?显然不可能。
展开剩余77%在战国时期,尤其是秦国,实行的是分封制,社会阶层严格划分。简而言之,奴隶的后代永远是奴隶,农民的子女依旧是农民,贵族的孩子永远都是贵族。商鞅的变法通过军功奖励制度,给普通百姓创造了上升的机会,打破了这一阶层固化的壁垒,激励了普通人通过立功改变自己的命运。可以说,这种制度很像是一张“诱人的饼”,虽然如此,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因此大幅提升。
不过,这样的变法也触动了封建贵族的利益。商鞅最终因为得罪了权贵,被车裂致死。商鞅变法不仅仅是要让贵族屈服于制度,它更重要的是希望贵族通过努力来获得自己的地位,而不是依靠世袭的特权。
那么,秦朝的“二十等爵”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呢?简而言之,军功和爵位之间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的。这些等级分为四个大类:士爵、大夫爵、卿爵和侯爵,每一类都有从低到高的多个小等级。
1. 士爵的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:公士、上造、簪袅、不更;
2. 大夫爵的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:大夫、官大夫、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;
3. 卿爵的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: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少上造、大上造、大良造、驷车庶长、大庶长;
4. 侯爵的等级从低到高为:内侯、彻侯。
这些爵位不仅有区别,还规定了相应的土地、宅邸、食物、封户等标准。此外,有些“潜规则”也必须了解:
1. 军功的奖励:例如《商君书》有提到,杀敌后能晋升爵位,但晋升的对象并不是随便一个人的脑袋。一般来说,只有已经有爵位的人才能作为军功目标,这让很多普通士兵很难实现。
2. 爵位保命的作用:秦国的法律非常严格,犯错的人常常受到严厉惩罚。但如果你有爵位,在关键时刻可以用“爵位保命”,即使你犯了错,爵位可能被免除,但至少可以避免刑罚。
3. 军功的继承:如果战死沙场,军功可以由家人继承,尤其是三级以上的爵位。不过,军功也有可能被撤销,如果出现逃避战斗的行为,家人也会受罚。
这样的军功奖励制度大大激发了秦国人民的战斗欲望,也让秦军成为了战场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。不过,对于普通士兵来说,要从最低等级的士爵升到大夫爵、卿爵甚至侯爵,难度非常大。
晋升规则也有变化:当士兵杀敌超过一定数量时,初期晋升还算简单,但要跨越到更高的等级,比如从士爵到大夫爵,光凭个人的勇猛杀敌已不够。这时,士兵往往需要成为一个更高层的军官,如屯长或百将,手下至少有几十甚至上百名士兵。
更难的是,晋升到卿爵及更高的级别,比如“左庶长”,就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了。那时你需要指挥一个大规模的团队,和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。单单依靠个人功劳,根本不可能获得这些高阶爵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秦军的编制非常严格,基本上每5个人就有一个伍长,10个人就是什长,50人是屯长,100人是百将。只有在这样的团队结构中,个人才能通过战争取得更高的军功,甚至在获得“盈论”条件的情况下,才能晋升。
盈论要求的是:一个队伍必须通过战斗杀敌达到规定的数量,才能晋升。如果队伍中有士兵逃跑,整个队伍都会受到连坐处罚。具体来说,百将和屯长至少要确保自己队伍在战斗中杀敌超过33人,才算“盈论”合格。
这些规则使得晋升更为困难,因为每一层级的晋升要求都会越来越严格。例如,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斩杀了大量赵军,但由于秦军自身也死伤惨重,依照“盈论”的要求,这场战斗并不符合晋升条件。
总结:商鞅变法虽然让许多人通过军功获得了晋升的机会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实现。这套军功奖励制度,激发了秦军的强大战斗力,但也意味着每一次晋升都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。普通士兵能达到士爵,已经非常不容易;想要突破这一层级,甚至成就“大良造”这样的高位,绝非简单的杀敌就能完成的目标。
最后,小插曲:陈胜和吴广,他们也曾是普通的屯长,手下管理着50人,但在秦国的严酷制度下,连升职的机会都没有,还被征发去劳作。如果普通士兵连最低等级的晋升都很难,想要突破到更高的等级,简直如登天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